浏览:370 日期:05-04 15:00
今天小编继续给大家带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社会学的期末考试的复习资料 。
2. 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鉴于这一文件的通过,“_受教育权_”也就普遍被确认为一项人权。联合国大会于1956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确
认了儿童的教育权益,标志着教育权利平等的全球实现。 定量分析。 3.教师角色社会化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其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内化教师职业交织,获取教师职业
3.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 入学机会不均等、
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教育机
会不均等的新趋势 。
4.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主要有代表性的是:__社会化理
论、分配理论、合法理论_
5.分配理论强调,现代社会成人角色的分配根据_所受教育年限的类型,而不是他们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因而教育的作用与其说是“社会化”,不如说是“先择分类和分配”;它强调教育是一种个体社会地位的竞争机制。
6.人的社会化通过两个大的基本途径实现的,即__社会教
化,个体内化__。“过分社会化”是美国社会学家 丹尼斯·郎提出的。“镜中自我理论”是库利 提出的。
7.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自然因素,教育因素。
8. 教育使个体社会地位升迁的模式为两种,即赞助性升迁与竞争性升迁_
9. 现代化是一个特殊形式的变迁过程,它以科学进步为先导,以经济发展_为推动力,以工业化、城市化、产业
化、民主化等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
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和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
发展的社会变迁。
10.国家现代化理论的重心经历了几次转变,从把现代化
理解为片面的_经济增长,,到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过程,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形成。
1.教育的互动论教育的互动论源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
互动论。重点研究个人、小群体;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
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
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米德是互动论的创始者
2.人文研究范式教育社会学者充分接纳了人文主义方法
论的研究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新“教育社会
学的兴起为代表,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分析方
式、全力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和过程,主张研究者以
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由此分化出了各种分之理
论,“如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方法论”、“人种学方法”等,这就形成了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人文研究范式”,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科学解释
性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
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角色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4.教师权威是教师制约教育影响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教师自身,只能归结于教师自身对道德的内在忠诚。教师权威的运用在于是学生的行动处于一种有序状态,或协调起来合作实现某一目标,这是大臣谷有序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秩序的主要机制之一,教师权威也是教师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他通过命令来安排或联合其他行动者的行动。 5.学生重要他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的重要他人分为两个层次:互协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吴康宁)。 1.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包括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 2.教育控制教育控制的概念是从作为社会约束手段的社会控制引申出来的。广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和形式,即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和选择功能进而实现社会控制;侠义上说,教育控制是依据教育规范实现的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使之符合教育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因此,教育控制主要表现为形式化的和不完全形式化的两类 3.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其中教师的管理行为可以分为组织环境、确立适当的行为、防止问题发生并处理扰乱行为 4.课堂时空结构指时间和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分为课堂互动类型的时间结构、课堂活动类型的时间结构和课堂学习内容的时间结构。课堂的空间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侠义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结合的形态。 5.课堂角色结构可以分为课堂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课堂学生角色主要涉及学生自爱课堂中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可以指教学在学校或在课堂上的角色,因此,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必须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环境性限定,功能性限定。 1.班级正式结构及班级非正式结构班级正式结构主要把学生看成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并传递给学生的期待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措施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同时,学生的表现是由教师给与正式的心里报酬量,这种情形构成了班级成员在班级结构中体现学术成就的主要基础。班级正式结构通常是班级中"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的结构,即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结构。不同的学校,班级正式结构有所不同。在中小学,班级的正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班干部;第二层是对小组负责的角色--小组长;第三层是每个学生角色--班级的一般成员。班级非正式结构,主要是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